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建筑·迷雾·悲剧

·建筑·
(一)在凤凰卫视偶然看到《筑梦天下》,发现主持人的风范确实可以左右一个节目的可观性。
一个内涵的节目,就是可惜主持人的服装不大方(这是造型设计师的错),主持时态度不严肃,摇摇晃晃,不该笑的时候还笑。主持人能为节目添色不少,也能毁掉一个节目。
话归节目内容,我到今天才认识吕彦直,他就是有才华却不被编进历史的那一群人之一。就比如大家都认识牛顿却没听过天才尼古拉·特斯拉。我崇拜有才又有气节和品德的伟人。吕彦直是其中一个疯狂工作而把自己操死的人,这点十分遗憾,他和孙中山共同的悲剧就是无法见证自己呕心沥血的成品就已经撒手人寰。至于杜拉斯,我觉得他的风格挺不错的,只是风流了一些,三个女人也愿意死心塌地地跟随这个多情的男人,只因为他能够提供梦幻般的浪漫,使她们摒弃世俗地活着。
建筑师都是诗哲。这点我十分认同,他们都很有才情。
(二)某某大牌组织研究显示亚洲很多古迹未受保护,甚至被政府逼迫拆除,导致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归根究底,人类的蓄意破坏和对于维修建筑不在乎的态度是两大因素。对此情况,五味杂陈。不是每个时代的建筑都能大部分完整地保存,毕竟如果大多数都保存完好,那么世界上还有剩下多少空间允许新时代的建筑兴起呢?但是,如果不在意保护文化遗产,人类会失去身份认同,也会少了文化,少了可以寄托情感的事物。说句实话,现代有很多的建筑是相当碍眼和破坏风景的,所以旧时代的建筑需要被保存,因为有了它们,才能避免更多丑陋怪异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不是每个时代的建筑都能保存完好,同样的,不是每个时代的建筑都值得保存。没有美感和实际用途、杂乱无章的,选择拆除无所谓。可是,记得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评论它们的价值,因为每一时期的建筑都和社会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可能就是一代人的记忆。情感价值啊。
(三)吉隆坡虽然近年来被搞得乌烟瘴气,但我不曾讨厌这个城市。把它视为一种残缺美吧,吉隆坡还是有很多高水准的建筑。或许只要管理妥当,无论是从卫生程度、便利性或是人民的文明度,只要改善了,相信吉隆坡就是一个历史博物馆。
当局开始拆除苏丹街的建筑物,举凡理性的人都要摇头。如果当局说是为了建公共交通网络,以惠泽人民,那也不应该去破坏古迹。掌政这么多年,罕见地第一次如此决绝要改善交通系统啊(哼哼)。可惜却又是一个引入诟病的计划。公共交通,早就该发展了,我们还停留在英殖民的状况啊(看我们的火车轨道便知)。哈哈,又怪了,难道这是他们‘保护历史’的办法?真有趣。
最近看了英文报一篇文章,深感赞同。世界上很多城市以自己的建筑古迹为傲,因为代表着他们的国家和民情,这种历史承载是光荣的。唯大马似乎没有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国家的形象塑造和旅游推动上不够积极,没有远瞻。说了那么多年的团结,自从有了大集会才真正让多元种族合为一体,真正像一个国家的子民。马来西亚微妙的地方就在此,不同族群的文化,如何找到平衡点,向世人展示大马的风情。大马的本土和侨民历史丰富,悲壮、可歌可泣而且中间诸多矛盾与值得探讨的地方,为什么不将这些迷人的方面放大,在国际打响大马的名号呢?(看来我应该去当旅游部长啊==)
(结)我对历史古迹被破坏的新闻很敏感,每次都好像割掉一块肉般地钻心。王勇超的热情让人敬佩,希望以后还会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承续这份工作。(很想念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院,很赞)
·迷雾·
中国人不知道陈光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如很多人也不知道薄熙来到底是干了哪些好事。直到看了CNN报导,才知道很多中国人不清楚自己国家发生的大事件,好悲剧啊。这种蒙在鼓里,是多么的悲哀,我们华族似乎不曾停止自相残害过。(好在网络发达,很多人要求知道真相,至少他们还知道自己被河蟹了)陈光诚不知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成功逃脱,却引发了美国和中国紧张关系的计时炸弹。
据鄙人肤浅的认知和努力的理解,美国有可能用陈光诚当作威胁中国的棋子(分析员说的==,有可能么?);美国担忧中国势力(债主啊),不敢对陈光诚事件有过大的举动,表面上弱弱地表达保护陈光诚的看法;美国不能将陈光诚遣返,因为这种政治利益驱使下的做法会招来各界包括中国某些人士的谴责。每次有受迫害的人士投入美方的怀抱,我总感觉美国那里的心情一定是:唉,麻烦大了。单是维权人士主动投怀送抱,美国就要被动地惹火中国,中国也不管是非黑白要求美国磕头下跪道歉之类的,不是在于美国犯了什么错,而是因为‘你插手我家的事,多耻辱’。
很讽刺的是,维权人士之所以找美国庇护,就是因为这个泱泱大国有人权自由和民主精神,虽然政治上还是很乱但至少建立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上面(这要感谢前人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上的努力,建立一个历久不衰的航标)。美国和中国有巨大差异,却因为时局变化而必须开始接受彼此,我终于豁然明白中美关系的有趣,为什么这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它。纵使研究来研究去对实际情况没有实质性帮助,但是足以打发甚至娱乐无聊至极的人生。
·悲剧·
希腊债务危机>引发大规模示威>无辜的民众牺牲。CNN的特别报导,讲述一个精英为了回报祖国希腊而归国工作,却在之后的经济危机和暴乱中身亡,不仅没有看见国家美好的未来,还要平白丢了性命。
伊拉克的战乱久久不平息,去年国家地理杂志记者专题采访,看看巴格达的人民如何在硝烟中生活。生活在最多书店、最有学术气息的地区,一个老父亲却眼观炮火炸死自己的五个儿子,他们的肖像如今挂在他的书房里。
让我想起台湾的旅游节目远赴黎巴嫩,一度遇上军事动乱。在首都一家酒吧访问人民如何生活,他们笑着说,不担心,每个夜晚仍然到酒吧小酌,乃人生不可或缺之乐也。却不知2007年的动荡,曾经轰炸过这酒吧的周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