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星期六

坏心情

也没什么。就是突然看一些事情不顺眼。

今天去TRIAL,是我人生的第二次考ABRSM。
真正的考试就快到了。
注意力曲线的练习让我消除了紧张,至少提升了表现。
第一次TRIAL是在几年前,那时根本很懵懂,也不知道要怕。
结果正式考的时候看见那个和蔼可亲的英国佬顿时发挥失常,
把一首曲子毁了。

还好还有MERIT,英国爷爷手下留情。

这一次,正式考试不能搞砸。因为我的三个选曲都是高难度的,需要感情还需要大量技巧。
只要搞砸一个小节基本上就可以上天堂了。
紧张只会让事情往你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在经历过千奇百怪的高压场面后做出的总结。

小提琴是个很难学的乐器,客观的说。
Subjectively我觉得只要有兴趣什么事情都不会显得很难。
你的所有感情都能表现在琴弦上,某种程度上说你是暴露在考官的面前的。
不管紧张多么少,都能听出琴弦发抖的声音。

平时练习玩得气势宏伟,一到关键演奏时刻就变成窝囊废。
觉得那些连连拿distinction的人很厉害。

今天的TRIAL大概给自己打60分吧。可以加分的技巧没有表现好,还出现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
加油了。

打个广告,大家来学小提琴吧。

2013年7月21日星期日

Meditations

人性都是极度不完整的,所以才有必要借名著之力来进行改造。
不管怎么样,每次都阅读都带来一点的愧疚。
马克·奥勒留·安东尼皇帝(总算记得了)写的这本书有很多崇高道德方面的感动,
他的观点属于斯多亚哲学学派(Stoicism),有点清教的感觉= =
严格来说要称之为哲学,它还缺少一点逻辑,至少在解释‘人性、理性和道德’方面出了很多纰缪……

斯多亚学派是劝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于无法掌控的事物不需要多费心,顺其自然。这里面包含中国‘道’的意境。虽然学派的创立者信神,但学说里注重的不是劝诫人们实践道德规范以期死后上天堂,而是教导人们该如何把握当下,树立好的品格,并不太着重于行善的回报。这样一来,我们又不能把它看作是神学,虽然斯多亚学派为基督教铺垫了发展的道路。
《沉思录》的作者是个尽责的皇帝,却不能以他的管理能力阻挡罗马帝国的颓败之势。
“人生来就必须忍受,这是人类的义务。”看见这一句就想起了朴总统的名言——痛苦是人类的属性,它能证明你还活着。

马克安东尼并不是罗马皇帝的子嗣,在他之前的罗马皇帝(对不起忘记名字了)由于继承者过世,便命令安东尼的叔父为皇位找来适合的继承者。后来安东尼上位后,和另一位兄弟共享政权,但后者不起任何实际作用。
在他驻守战地的日子里,安东尼写下他的私人日记《沉思录》。很喜欢安东尼描写他父亲的那一段(此父亲为养父,即前皇帝)。他的养父有一种很淡然的性格,也有坚强的意志和一视同仁的胸怀。安东尼是个比我好很多倍的书写者,他对父亲的描述足以让人产生敬佩之情。

说了这么多,重点不知道放在哪里。我手上的沉思录译本翻译得十分出色,读得畅快。《沉思录》,真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的书。

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

沉思录与名人杂篇

《沉思录》是最近下载的玩意,不确定内容是否齐全,但看上去有板有眼。
此书作者是罗马的哲学家皇帝马可某某某写的书,对于罗马名字和希腊名字我一直记得不好。
这些散发着古老味道的书呢,当然是智慧无穷,相对的你也必须有足够耐心去读完。

『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依赖理性,而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
『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不轻率地同意那些夸夸其谈的人。』
『我领悟到我的品格需要改进和训练,知道不迷误于诡辩的竞赛,不写作投机的东西,不进行繁琐的劝诫,不显示自己训练有素,或者做仁慈的行为以图炫耀。』
『对于那些以言词冒犯我,或者对我做了错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就乐意地与他们和解。』

阅读别人的智慧结晶固然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方式,但在生活里磕磕碰碰才是完全领悟的最佳方法。只有实践以后,那种智慧才归你所有。

除了书本,一些人物也给大众带来启发,比如我敬爱的朴槿惠总统。这个女人,外柔内刚,她的柔性外交和勤于政务是她高人气的原因。她很低调,也不求镁光灯聚集在身上,大家却清楚看见她身上闪耀的光芒。为什么对于某些领导人,我们可以感受那种威严,对某些领导人我们却只能以呵呵带过,我想这种差别正代表了智慧不是隐性的,它会透过你的一举一动显露出来。

在我所认识的人物里,朴槿惠以外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肯了。要对这位‘人类之友’进行描述是很麻烦的事情,只能概括说他在混乱的政坛里始终坚持兼爱和正义,为此经历了不少苦痛。
奥黛丽赫本也是个值得学习的对象。她的视角总是善良和宽容的,纵使丑陋也是世界的面目之一,她却能够提炼真善美的精华,不愤世嫉俗也不批判他人,踏踏实实的把自己做好。
另外,曾经略翻阅加藤嘉一的著作,感觉相当良好。由于学历方面出现欺骗事件,他的形象一落千丈,很多支持者声声‘骗子’,也有人表示‘很失望’,决定不再看他的书。
即使没有丑闻,加藤的读者缘似乎也不好。至今为何一些朋友声称不喜欢加藤,我还不太清楚。本人觉得,讨厌一个人肯定有其原因,可能你讨厌他的傲气,可能你不喜欢他的独断。

但是,加藤还是我的学习对象之一。人性总有弱点,它不浮出台面不代表一个人就很完美。过分的形象加工,难道就不是一种虚伪吗?
最重要的是,身为读者,你应该有足够的理性把作者传达的信息和他的人品区分开来。你总不会因为不喜欢酒鬼就拒绝李白和海明威。不因为三岛由纪夫是右翼份子就否决他文字的文学性。不因为萨特是偷窥狂就不接受他的存在主义学说。
加藤的理性是很值得欣赏的部分,他主张一天里应该给自己沉思的时间,这是很重要的。

人们要学习的还有好多好多。客观看待事物,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全盘否决。

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台语歌真的是很好听的.



李婭莎,最佳台语女演唱人,上海女子。
总觉得台语的腔,很温暖(可能是从小听惯的缘故?),也需要有扎实的歌唱功力。
歌曲的副歌部分比较吸引人,最大特色还是MV的怀旧路线,诉说从前女子无声的等待。
现代人泛滥的段子都只是矫情,你必须要知道如何默默的等待,才能熬成情感的隽永。

我最喜欢的台语歌还是《无言花》。江蕙姐最棒了……

2013年7月10日星期三

病态小时代

有些宣传和预告打得很火的片子经常会变成箭靶,还没播映就被众人拿来轰。
很多人为此抱冤,明明和作品的素质没关系,但大家因为看不顺眼所以就很主观的丢烂番茄。
《小时代》就是这种片子,聚集很多闪亮明星,而且都是在媒体界没有人缘的(柯震东、杨幂)……


问题是,我也觉得这部片(或小说)应该被轰。
从N年前看第一本小时代《青木时代》,到今天它出电影了。
第一本是借同学的来看,由于相当精彩,第二本《虚铜时代》和第三本《刺金时代》就直接买了。
上帝,结果我被坑了,好看的是第一本,我手上却只有第2、3本。因为这部小说是郭敬明在空闲时随便写的,没想到反应很热烈,结果他就继续写下去。你会发现他越写越跳tone,然后越来越没有思想。
小时代的第一本是不错的,它揭示了任何单纯的感情在物质的考验下,互不信任导致的裂痕,但是如果彼此足够真诚,还是能弥补过失并且破镜重圆。
另外两本就算了吧。有时量多不代表质好,而且很有可能质也会被稀释了。
心疼的是钱啊,我砸钱买的两本……

郭敬明的文笔根本没有进步,从我以前初中被荼毒的时候,他就一直伤春悲秋风花雪月到现在。《悲伤逆流成河》的构思和铺叙很出色,败就败在作者过分华丽累赘的词藻。我跳着看完全本,感觉郭敬明来来去去都是使用同样风格的修辞。我曾经说要看完郭敬明所有的作品,但是成长过程中我渐渐改变,最后我反倒是看完了韩寒的作品。
我觉得郭敬明对权利和金钱的态度需要好好更正。对,世界本来就是残酷和势利的,但这不能成为你病态地追逐权势以证明自我价值的借口。(请参考郭敬明的背景和访问)
同时,顾里这个女性角色在小说里的过度强势(你们自己去读,简直是女王)多多少少显示,作者郭敬明其实很渴望拥有那样的性格。说实在,我不欣赏顾里的作风,她能横行一时,但是最后留给自己的是满目疮痍。她缺乏智慧,可是这一切在一个强调‘个性自我’的年代里,反而变成一种标志,让大家自以为是的往前冲啊,结果全部掉下悬崖。
电影表面上是说有四个平等的女主角,实际上他们只是给杨幂和郭采洁很多的戏份,另外两个是花瓶和丑角,我看着十分不舒服。郭采洁饰演的顾里小姐甚至压过小说里的叙述者林萧(杨幂饰演),所以我推测郭敬明热爱顾里,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把他所不能拥有的性格都拿出来塑造一个主人公。

我相信那些抹黑郭敬明和他的作品的人是基于纯粹的看不顺眼,而不是有特定的理由。他们可能不高兴电影里都是五星级俊男美女,内心的屌丝情怀觉得实在不公道,于是群起围攻好吐气扬眉。
我只是希望,在你捧着顾里、林萧和南湘这三大美女主角时,请不要故意将唐宛如丑化。她可能没有美貌,但她没有心机,她是纯真的。这点让我觉得她比顾里可贵。

郭敬明第一次当导演,技巧如何,这必须观赏后再评论。场景设计一级棒,毕竟背景是华丽的拜金的上海上流社会。
没有人会询问各种系列的海报拍摄概念是什么,仿佛只要加上一点伤感和一点看似哲学的氛围,就是好作品。
问题是小时代的作品已经给不了我生活上的启示了。我感觉到空洞。

郭敬明对穿着白衬衫,眉间有忧郁气质,站在阳光下沉思的男生特别钟爱。
并且很多男性角色都脱离不了这个框架。
再不然就是颓废型,全身黑衣,背着一把吉他走在寒风萧瑟的夜里。
原来现代流行到烂俗的小清新就是这些作家培养出来的。
曾经,我觉得很诗意;可是,物极必反。

我只是想哀悼一下,2008年左右那些干净的青春文学如今的消逝。他们饱满了我的生活,或许有人会不屑,认为青春小说没有意义,但我透过他们认识了世间美丽的片刻。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Second lesson with Morrie

I have read this book for the umpteenth time. The first time I derived a lot from it, but I was foolish back then, and I don't think I actually put any of those teachings into use.
Although it's not my second time reading "Tuesdays with Morrie", I feel that this is the second time, because I understood something more, something newer than last time. Funny how the contents don't change but you feel it did. Because your perspective changed.

Well, it isn't strange that I found some ideas of Morrie similar to what I think, as we both read Erich Fromm.
Fromm wrote books with a scholarly attitude, and I must admit you'd find it boring if you don't have the will to get the knowledge.

The first time, I have learnt forgiving the others. And myself.
You also have to indulge in negative feeling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m. This was what I read later in psychology books. Morrie had made it clear in his book before.

This time I think it's wise to look past pride and vanity. Sometimes people disappoint you, but that doesn't mean you have to act aloof to show them you're pissed off. It's detrimental for both you and him/her, because the person would be worrying and feeling sorry( which is an intended result?),  while you don't feel that superior either. You might, in the beginning, but later on you will find it hard to mend the relationship.
Of course, if people don't care about you much, it's stupid to keep pestering them( I'm not pestering though). If you don't have the rapport, then why make it tough for both sides just to communicate when you do it reluctantly?
Try to reflect on yourself too. Maybe something in you changed that made them turn away. ( Personally I think a true friend would advice you instead of letting you go)
If you act aloof but you don't even upset the person then you are more than a loser. Laugh.
We have our own life. If you aren't getting responses from someone, then forget it. Move on. You'll be getting new friends anyway.
It's not cold-hearted. Sometimes people made us do so. It's kinda sad.
And, if they eventually come back to make peace, don't turn them down. A friend is better than an enemy. But maybe we're not putting trust in them anymore.

The conclusion is, don't bear ill feelings towards others. When years pass, and we both know time heals and death equalizes, you would probably be looking at the past with a different attitude. Nothing would matter then, so why burden yourself so much now?